- 时间:
2023-12-16 - 作者:
- 来源: CNSO
12月14日上午,中国交响乐团副团长尹波一行100余人来到广东省江门市台山市四九镇东方村永庆里,在李凌故居参观学习。
清晨的阳光透过层层树叶,洒向田间地头,轻柔而温暖。一幢二层小楼矗立在村口,藏匿在郁郁葱葱的绿荫中,仿佛是历史的时光机,将我们带回到那个孕育着红色音律的年代。
李凌故居的建筑风格很有传统韵味,青砖白墙,展露出岁月的沧桑。敞开的门扇,似乎在呼唤着我们的到来,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长廊,探寻着先辈的生活足迹。故乡是音乐家创作灵感的源泉,也是李凌光辉一生的起点。
讲解员介绍道:“李凌先生的旧居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这里一共有两层,建筑面积80平方米。一楼还原了李凌先生以前生活的场景。厨房里,有五口灶,可以同时做饭、炒菜、煲汤等,它的高度是需要坐下来才能使用的。这个工具用台山话来讲叫做‘倒米堆’,是用来锤米粉的。进到里面就是李凌先生的卧室,这里所有的家具是他的家属捐赠和向同村村民购买的,尽量还原了李凌先生的旧居室。”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就是在这样简朴的环境中,年轻的李凌在心中播撒下光明的火种。
二楼是李凌当年练习乐器和进行创作的地方,展示的乐器分别有秦琴、萨克斯、小提琴、二胡、扬琴等,它们静静地放置在那里,仿佛重现了李凌在这里居住时的点点滴滴。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在这里创作了许多音乐作品,用音乐才华和激情为祖国的抗战事业积聚着自己的力量。乐器旁边放着一台充满年代感的留声机,仿佛让我们相遇过去,去重温李凌那段艰苦卓绝的创作岁月,感悟他为革命奉献一生的百年初心。
步入李凌生平事迹展馆,李凌的雕像面带微笑,栩栩如生,目光中透露着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和对革命事业的坚毅决心。墙壁上挂着李凌著作和事迹的老照片,那段革命岁月的气息扑面而来,映衬着先生的真知灼见与呕心沥血。
李凌故居就像一本沉甸甸的古老书籍,每一寸土地、每一方砖瓦都诉说着先生曾经的辉煌。回忆如同烛光,微弱而持久,照亮我们内心的深处。
李凌女儿李妲娜女士和小女儿李小黛伉俪特意赶来,为大家讲述李凌的往事。情至深处,李妲娜眼中闪耀着深深的信任与殷切的期望:“你们一定要把乐团越办越好,要继承我父亲的遗志,用音乐为国家为人民奉献一生”。
为了感受李凌的音乐精神,国交合唱团精心排练了一首李凌创作的代表歌曲《跌倒算什么》,李妲娜女士和远从澳大利亚黄河合唱团退休回国的侄女李理女士均自发地加入到合唱队伍中引吭高歌,“跌倒算什么,我们骨头硬,爬起来,再前进!”这一刻让人震撼,深受鼓舞。传承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将几代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为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而不懈奋斗。
在这个朴素而美丽的地方,我们感受到了李凌的音乐精神传承,感悟到了他对人民音乐事业的执着追求。故居是一座寂静的音乐殿堂,承载着他创作的时光,对他的音乐理念和风格有着深远的影响。他多年来致力于对广东音乐的收集、整理和创作孜孜不倦,成果丰腴。正是在这样的地方,才能更加真切地领悟到先生的豁达和深沉,找寻到作品中蕴含的地域元素和艺术特色。
参观结束后,李妲娜女士,李小黛伉俪,中国音乐学院院长李心草,江门市委书记陈岸明、中国交响乐团副团长尹波、林曦、廖燕茹等与四九镇昌平小学学生齐聚李凌音乐广场,一起挥锹铲土、扶树正苗、培土浇灌,在希望的田野上,共同种下寓意开拓进取、奋发向上的榕树“万年青”,以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绿美江门生态建设。同时,通过植树的形式缅怀李凌先生对新中国音乐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让红色血脉世代相传。
李凌是从台山走出去的杰出的人民音乐家,他为人民音乐事业的发展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当我们离开这片净土时,心头涌动着无比的敬仰。台山的美丽风光、淳朴的人文风情在音符间流露着真情,李凌的音乐早已经过时光的洗礼,流淌在我们深深的怀念里。
这次参观学习是国交学党史、学团史、强党性的一次生动实践。今年在延安、长沙、台山,国交送去了精彩演出,也接受了精神洗礼,站在巨人肩上的国交,将把优美的音乐传进更多人的心田。
林曦
中国交响乐团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副团长
今天我们参观了李凌故居,深入了解了这位伟大音乐家的生平事迹和贡献。李凌不仅是一位共产党员,更是一位拥有伟大精神的艺术家。他的音乐作品和音乐教育理论为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国家交响乐团的一员,我们要继承李凌先生的遗志,把中国音乐,特别是交响乐发扬光大。首先,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更有影响力和传承力的优秀作品。其次,李凌先生深厚的音乐理论功底为我们的创作提供了指引,我们要沿着他的足迹,把中国音乐发展好、传承好。最后,李凌先生一生桃李满天下,我们应该在培养人才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让更多的优秀音乐家在国交涌现,为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